世界预防自杀日|孩子说“想死”?江门心理专家教你正确回应

世界预防自杀日|孩子说“想死”?江门心理专家教你正确回应

娄元菊表示,成功疏导的核心在于建立信任连接、非批判性地倾听、进行专业风险评估并联合家庭与专业力量共同制定安全计划,充分发挥家校社医的协作力量。

学会与孩子的“死亡”威胁进行对话

很多父母都受到过孩子的威胁,如“你不答应我,我就跳下去”“你再说我,我就去死”“你生我干什么,还不如最开始就掐死我”这类话时,犹如刀子扎在父母的心里,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父母都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处理。“这本身就是孩子极度痛苦的求救信号。父母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娄元菊说。

面对类似的情景,家长错误的做法是挑战或者威胁,比如说“你跳啊!我看你敢不敢!”这会极大地激化矛盾,或者进行说教: “别胡说八道了!”“你这点事算什么?”另一方面,妥协以及满足要求也会强化孩子用自杀来威胁的行为模式。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冷静,深呼吸。家长的恐慌会加剧孩子的失控。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求救,不是攻击。”确保孩子没有即刻自杀风险,如果孩子已经有明确的自杀风险,且有自杀工具,先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掉自杀工具,然后处理孩子激动的情绪。

家长可以用温和但认真的语气说:“我知道你现在非常非常痛苦,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话。我真的很想帮你,我们好好谈谈,好吗?”将话题从“威胁”转向了“求助”,为对话打开大门。倾听他为什么如此绝望,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是想被理解或是想摆脱压力。

家长要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孩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陪伴,探索,确定自己的重要性。在确保孩子的自杀行为没有即刻风险的情况下,必须学会识别孩子自杀姿态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并且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尽量避免使用极端态度来面对孩子。

“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爱你,你的安全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感到这么绝望一定很难受,我在这里陪着你。”家长要学会表达爱与认可,传递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让他感到不是孤身一人。

管理现场,确保环境安全。如果孩子靠近窗户或阳台,温和地引导他:“这里有点危险,我们坐到沙发上好好说,可以吗?”不要让孩子独处,确保一直有人陪伴他,直到危机解除。

在孩子情绪稍微平复后,家长可以提出寻求专业支持:“我们现在都需要帮助,让我们一起给心理老师/医生打个电话,听听他们的建议好吗?”将“求助”变成一个共同的任务,而不是对孩子的惩罚。

娄元菊表示,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必须注重家庭教育及抚养方式的重要性及影响力,换一种方式说“不”,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父母应该学会以身作则,遇到问题时用健康的表达方式让问题得以解决,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不同选择。失望是孩子人生历程中必须要面对的考验,爱不是无限度给予满足,更不是百般迁就。如何温柔而坚定地拒绝,是每一个父母的必修课。

处理此类危机的核心是将“对抗”转化为“联盟”。“你不是在和一个威胁你的孩子斗争,你是在和一个被巨大痛苦淹没的孩子并肩作战,共同对抗那个名为‘绝望’的敌人。”娄元菊说。

专家支招

哪些因素容易引起青少年群体自杀?

娄元菊表示,青少年自杀通常是多个因素叠加的结果,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个人、家庭、学校、社会。

一、精神心理因素:最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

1.抑郁症(最为常见)

2.双相情感障碍

3.焦虑症

4.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5.物质滥用(吸毒、酗酒)

6.精神分裂症

7.负面生活事件:如失恋、好友绝交、亲人离世、宠物死亡等。

8.重大羞辱/挫折:如当众受辱、考试失败、重要比赛失利、违法犯罪行为被发现等。

9.家庭冲突:与父母激烈争吵、被严厉惩罚、家庭暴力等。

10.校园欺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长期受欺凌是极高风险因素。

二、长期存在的压力源:

1.学业压力:长期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学业期望。

2.家庭功能失调:父母关系不和、缺乏家庭支持、被忽视或虐待。

3.社会孤立:缺乏朋友,感到孤独,无法融入群体。

4.身份认同困惑:特别是关于性取向、性别认同的困扰。

三、个人特质与既往史:

1.性格因素,如内向、消极、习惯性行为方式等

2.冲动型人格:做事不计后果,情绪调节能力差。

3.完美主义:无法容忍失败和不完美。

4.既往自伤/自杀史:有过尝试的人,再次尝试的风险极高。

四、生物与社会文化因素:

1.高危人群,如家族自杀史。

2.容易获得自杀工具(如高楼、药品、枪支)。

3.媒体对自杀事件不负责任的报道可能引发模仿效应。

如何识别自杀风险信号?

自杀风险信号包括verbal(言语)或non-verbal(非言语)。

1.言语信号(直接或间接)

直接:“我不想活了”“我打算自杀”“没有我你们会过得更好”。

间接:“我再也受不了了”“日子没意思了”“很快就不会再麻烦你们了”“你们会后悔的”。

2.行为信号

分发珍爱物品:突然把心爱的玩具、收藏品、电子产品送给朋友或兄弟姐妹。

道别:突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向家人朋友道谢、道歉或说再见。

寻找工具:在网上搜索自杀方法、囤积药物、打听高楼等。

自伤行为:用刀片、指甲等划伤手臂、大腿等隐蔽部位。

风险行为激增:酗酒、吸毒、鲁莽驾驶,似乎“不在乎死活”。

3.情绪与状态信号

情绪巨变:极度抑郁、焦虑、愤怒后突然变得异常平静、轻松(可能意味着已自杀决定,感到解脱)。

社会性退缩:突然断绝与朋友、家人的所有联系,关闭社交媒体。

兴趣丧失:对曾经热爱的活动、爱好完全失去兴趣。

作息紊乱:严重失眠或过度睡眠,食欲骤变。

核心原则:任何自杀威胁都必须被100%认真对待,绝不可视为“玩笑”或“威胁”。

4.躯体信号

如疼痛、乏力、食欲欠佳、睡眠差等。

不同风险的干预措施有何不同?

根据风险评估等级进行干预:

(一)低风险

有短暂念头,无计划、无工具、无行动,有支持系统。

1.倾听与支持:提供情感支持,验证其感受。

2.制定应对方案:一起讨论当念头出现时可以做什么(如联系谁、做什么活动分散注意力)。

3.鼓励求助:建议其寻求心理咨询,并提供资源。

4.定期跟进。

(二)中风险

有明确念头,可能有模糊计划,但无具体行动准备,情绪极度低落。

1.立即行动:不要让其独处。

2.联系专业力量:立即联系家长、学校心理老师,计划前往精神科门诊或医院进行评估。

3.签订安全协议:书面或口头承诺在得到帮助前不伤害自己。

4.移除危险工具:妥善保管药品、刀具等。

(三)高风险

有具体计划、方法可行、工具易得,可能已准备行动,或已有过尝试。

1.紧急危机干预:立即陪伴在侧,绝对禁止独处。

2.立即求助:拨打急救电话(120)或直接送往医院急诊科(有精神科优先),进行强制入院评估和治疗。

3.告知监护人:立即通知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明确告知情况的危急性和您的行动。核心:保命是第一要务。

如果有“自伤”“轻生”念头,有哪些容易的小方法可以缓解?

当遇到有“自伤”“轻生”念头时容易的缓解小方法(应急工具箱),这些是临时缓解方法,不能替代专业治疗,目的是帮助当事人渡过最强烈的情绪浪潮。

1.温度变化法

双手猛扎进冰水或用冰块敷在手腕或脸上,强烈的冷感可以快速拉回注意力,平复情绪。

2.强烈感官刺激

味觉:含一片极酸的柠檬或超强的薄荷糖。

嗅觉:闻一些味道浓烈的物品,如风油精、香料、咖啡豆。

触觉:用力抓握一个冰块或按压一个尖刺状的减压玩具。

“停下来”练习:设置一个5—15分钟的计时器,告诉自己:“我就坚持这15分钟不行动。”情绪浪潮通常会在几十分钟内减弱。

3.转移注意力

看一个搞笑短视频或电影。

玩一个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如数独、消消乐)。

给一个安全的朋友打电话,聊无关的话题。

4.身体活动

原地剧烈跳动、做一组高强度运动直到力竭。

出门快走或跑步。

创造性表达:

用红色画笔在纸上胡乱涂鸦。

写下来,把所有的痛苦、愤怒都写在纸上,然后撕碎它。

南方+记者 郑琦

通讯员 朱嘉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相关推荐

魔兽世界开服要多久?全面解读怀旧服与正式服的开启历程
传智1024程序员节:“程”心“橙”意感谢你 6万多份橙子送给全国的程序
生活小貼士 – 銹漬無處不在? 5個金屬生銹的處理方法 – 無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