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日期:2021/1/1-2025/6/30表1:理财产品存续及新发数量和规模情况(按投资类型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数据日期:2025/1/1-2025/6/30
将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拆解,2025年以来,新发行固收+产品9949只,占固定收益类产品比接近70%。募集规模2.43万亿,在当前市场利率环境下行的情况下,投资者相对于资产迅速增值的需求,更倾向于稳健的投资选择,纯固收产品的收益率不及预期,微量含权的固收+产品更受投资者的青睐。混合类产品作为另一大含权产品类别,当前存续规模仅为 0.64 万亿元,占比约 2%。显示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混合类产品的发展面临一定挑战,权益类理财产品2025年新发69只,初始募集规模仅26.11亿,其中一季度募集23.83亿,二季度募集2.30亿,存续规模进一步下降,不足300亿。据相关报道,以指数理财为代表的权益类产品有望迎来监管政策的放开。政策鼓励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有望对于指数型权益理财产品取消面签,改善投资者的交易体验。从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分析,以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代表的一级低风险产品规模进一步下降,三级以上的中风险产品规模变化不大,市场上偏好二级产品的稳健型投资者占主流,规模占比进一步上升至69.13%。今年以来,二级风险产品新发5000余只,规模增长约1.3万亿。图7: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情况(按风险等级)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数据日期:2025/1/1-2025/6/30
表2:理财产品存续及新发数量和规模情况(按风险等级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数据日期:2025/1/1-2025/6/30
4.低利率时代,相对业绩基准型产品更受追捧截至2025年6月,全市场的平均产品比较业绩基准为2.88%,相比年初的市场业绩比较基准3.19%同比下降31bp,而2025年2季度新发的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2.62%,与市场存续产品相差33bp。各期限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相比于市场平均都有明显下降。表3:理财产品比较业绩基准情况(按运作方式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数据日期:2025/1/1-2025/6/30
自2022年以来,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行,中长期理财产品受影响较大。3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在2022年1季度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5.65%,持续下降至今年6月份的2.92%,其余期限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行,而1-3年的中长期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从2022年1季度的4.58%下降到今年的2.81%。
图8: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情况(按风险等级)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数据日期:2025/1/1-2025/6/30
2024年以来,在“防空转、挤水分”的政策导向下,银行存款利率逐步降低,大量银行端资金进入非银机构,叠加经济环境较弱、资产供给不足,债券市场“资产荒”的矛盾被进一步强化,2025年开年后,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向下突破1.60%、1.85%点位,长端利率不断下行,利率曲线平坦化。从市场上债券指数的平均到期收益率来看,2024年以来,中债-2年期中短期票据(AA+) 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从年初的2.77%下降到1.86%(截至2025年6月底)。因此,在22年底的极端行情之后,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一路下行至目前的历史低点。
图9:中债-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数据日期:2022/1/1-2025/6/30
在22年底的债市极端回撤行情时,债券到期收益率持续上行,渠道端出于对利率风险的厌恶需要一些低波产品,在该市场环境下持有至到期债券策略的收益率能够较为容易的匹配上渠道端的需求,达到业绩基准。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23年底。2024年以来债券到期收益率不断下行,信用债的到期收益率明显低于理财子新发产品的业绩基准下限,资产端很难匹配渠道端对于收益率的要求,以固收+为最低持有期为代表的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新发规模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6月,最低持有期产品存续规模突破9.3万亿元,占比达到30.49%。
图10: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情况(按运作子模式)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数据日期:2021/1/1-2025/6/30
在 2025年,相对业绩比较基准的指数理财产品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这类产品紧密跟踪特定的股票指数、债券指数等,产品以指数表现作为业绩基准,并非固定数值,而是随对应指数波动。由于指数理财产品策略透明、风险分散、管理费率低的特点,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
随着市场对权益资产信心逐步回升,加之多部门联合发布政策鼓励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挂钩被动指数的理财产品大量涌现。截至 2025 年3月,以 “指数” 为关键词,处于待售、募集及存续阶段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攀升至 73 只,较上一年度有大幅提升,产品结构愈发丰富多元,固收增强型与混合型成为主流。截至目前,处于待售状态的包含“指数”的公募理财产品有22只。华夏理财、中银理财、中邮理财等理财子已经在领跑创新,部分产品明确挂钩宽基指数,例如多只产品名称中嵌入 “A50”“A500” 等字样,底层权益资产被动跟踪策略。同时,行业及主题指数产品创新活跃,华夏理财推出双低可转债、股东回报优选指数的产品,渝农商理财聚焦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建信理财聚焦 “粤港澳大湾区指数系列”,中银理财布局 “同业存单指数”,理财公司通过细分赛道挖掘结构性机会。
表4:部分指数理财产品示例
03创新策略产品分析在当前理财市场中,创新策略产品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为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2024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震荡,债券市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整体上呈现上行趋势,带动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增长。目前来看,固收类策略仍然是大部分机构今年的发力重点。与此同时,各家理财公司在产品层面布局创新策略,旨在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推动银行理财业务的持续发展和创新。下面我们选取三个创新策略案例进行分析:1.最低持有期策略产品(固收+策略)最低持有期理财是指投资者在购买后,需按照规定的最低持有期限持有该产品后方能进行赎回操作的理财产品。基于这一特性,最低持有期产品在流动性和收益之间实现了良好的平衡。相较于定开型及封闭型产品,它提供了更高的流动性,在最短持有期后可随时赎回;而与日开型产品相比,由于设置了“锁定期”,管理人有更多的空间来制定中长期投资策略,从而拓宽了投资范围。通过长期持有,投资者能够抓住更多提升收益的机会,进而提升投资的整体成功率。由于新发产品业绩基准倒挂的情况,偏预期收益型封闭式理财产品发行受到障碍,因此理财公司开始做一些最低持有期的产品。在低利率环境以及固定收益资产票息下移、资本利得空间收缩的背景下,不少理财机构采取 “+” 投资策略,以标准化固收资产作为底仓,同时积极探索权益、另类与海外资产的投资机会。自2024年以来,市场最低持有期新发产品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2025年3月单月新发产品393只,在开放型净值产品中的数量占比稳定在50%以上。图12:新发最低持有期产品数量和占比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数据日期:2024/01-2025/06对市场上风险等级为PR2和PR3且期限类型在6个月及以上的最低持有期理财产品进行统计,截至2025年6月,共有20家理财子最低持有期产品规模超过100亿元,3家理财子规模超过1000亿元。分别为招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其中,招银理财最低持有期产品存续规模最大,高达2374.21亿元;其中PR3风险等级的产品规模达1398.36亿元,超出其他上榜理财子PR3最低持有期产品规模的总和。表5:不同理财机构最低持有期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持有期限180天及以上)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数据日期:2025/6/30目前中诚信指数的股票指数和债券指数已在最低持有期理财产品实际应用,理财产品可通过配置债券指数资产和股票指数资产,为客户提供清晰透明、风格稳定的投资工具。该策略测算后更为适合最低持有时间较长的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持有体验。2025年二季度以来,招银理财发行2款理财产品,分别为招银理财招睿增泰370天持有期1号增强型固收类产品,招银理财招睿增泰180天持有期3号增强型固收类理财计划,该产品权益部分跟踪中诚信防御50融智指数,且作为业绩比较基准,目前产品稳定运行中。表6:招银理财·招睿增泰180天持有期3号增强型固收类理财计划基本信息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表7:阳光金增利乐享日开固定收益指数策略(180天最低持有)理财产品基本信息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2.纯权益指数理财产品(华夏理财天工指数系列)当前理财子面临净值化挑战,纯固收资产难以满足理财负债端的要求,因此,布局创新型指数是最快速、最安全的破局方式,部分理财子公司基于自身禀赋,和市场主流指数编制公司开展深度研究合作,实现“投资被动化,研发主动化”。以华夏理财为例,天工指数系列理财产品在理财市场中展现出独特的创新特性与投资价值,该系列产品于2023年6月28日发布首批10只,致力于丰富客户投资选择、提升投资体验并拓宽收益来源。2025年5月23日,中诚信指数与华夏理财合作,发行了华夏理财天工日开理财产品11号(中诚信可转债双低策略指数)、华夏理财天工日开理财产品20号(中诚信股东回报优选指数)两只产品,分别聚焦双低策略的可转债资产,挖掘重视股东利益、具备稳健盈利的优质企业。与主打固收类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同,华夏理财天工指数系列产品全部为权益类指数型产品,风险评级为PR5级(高风险),适合激进型的个人投资者。从产品类型来看,华夏理财切入指数领域的路径包括两类,一是直接复制市场上现有受众广、认可度高的宽基指数,如上证50、中证1000等,二是自主编制具有清晰投资逻辑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品种。对看好特定行业发展机遇的投资者,诸如新型储能、AI 算力等行业指数产品,可精准对接行业投资机会。在已运作的产品中,涵盖了水电、风力发电、贵金属、先进农业、家居建材等多个行业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权益类指数产品线。表8:华夏理财天工指数产品系列基本信息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3.浮动管理费产品(绝对收益策略)随着净值化转型的深入,部分理财公司也对费率创新机制有所探索,部分理财产品“试水”浮动费率产品机制,把管理费和产品业绩紧紧绑定。例如招银理财于近期发行的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68期,目前正在募集中,在产品费率模式上创新,首次采用管理费分档计提的模式,与产品业绩挂钩,力争提升投资者体验。表9:招银理财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策略产品基本要素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表10:浮动管理费计费模式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