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

关于与「白俄罗斯」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白俄罗斯 (消歧义)」。

白俄罗斯共和国Рэспубліка Беларусь(白俄羅斯語)Республика Беларусь(俄語)

国旗

国徽

国歌:《我们白俄罗斯人》白俄罗斯的位置(绿色)欧洲(深灰色) — [圖例放大]

首都暨最大城市明斯克53°55′N 27°33′E / 53.917°N 27.550°E / 53.917; 27.550官方语言白俄罗斯语俄语族群84.9% 白俄罗斯人7.5% 俄罗斯人3.1% 波兰人1.7% 乌克兰人2.8% 其他2019年宗教(2020年)[1]

91.0% 基督教

83.3% 東正教

6.7% 天主教

1% 其他宗派

7.8% 無宗教1.2% 其他政府独裁统治下的单一制半总统制共和国[2][3][4]• 总统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 人民大会主席(英语:Chairman of the All-Belarusian People's Assembly)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 总理 亚历山大·图尔钦

立法机构国民议会• 上议院共和国院• 下议院众议院建立• 宣告自苏联独立 1991年8月25日• 被承认 1991年12月25日• 宪法通过 1994年

面积• 总计207,595平方公里(第85位)• 水域率1.4%[5]%人口• 2021年估计9,349,645▼• 密度45.8人/平方公里(第142位)GDP(PPP)2022年估计• 总计2,017.49亿美元[6]• 人均21,685美元[6]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总计593.94亿美元[6]• 人均6,384美元[6]基尼系数▼ 0.252[7](2018年)低低 · 第11位

人类发展指数▲ 0.823[8](2019年)极高极高 · 第53位

货币新白俄罗斯卢布[a](BYN)时区UTC+3(远东欧时间[9])日期格式日.月.年行驶方位靠右行驶电话区号+375ISO 3166码BY互联网顶级域.by.бел[10]网站www.belarus.by/cn/

^ 2016年7月1日取代原白俄罗斯卢布(BYR)。

白俄羅斯共和國(白俄羅斯語:Рэспубліка Беларусь,發音:[rɛsˈpublʲika bʲɛlaˈrusʲ] ⓘ;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 Беларусь,發音:[rʲɪsˈpublʲɪkə bʲɪlɐˈrusʲ]),简称白俄罗斯(白俄羅斯語:Беларусь,發音:[bʲɛlaˈrusʲ] ⓘ;俄語發音:[bʲɪlɐˈrusʲ] ⓘ)、白俄或白国,中文舊譯貝婁魯斯[i]、別洛露西亞[ii][11],官方舊自稱為「別拉羅斯」[11][12],現代其政府官方自定中文名稱为「白羅斯」[iii][16][17],是位于东欧的内陆国家[18],首都為明斯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於1991年8月25日從苏联独立,於同年9月19日改稱“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东及北部与俄罗斯为邻,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同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毗邻,国土面积207,600平方公里,人口934万人(2021年)[19],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5%人口為白俄罗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均為官方語言。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大多數人信仰基督正教(正教會),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節日(如復活節等)也被設為國定假日。

词源[编辑]

《坤輿萬國全圖》中的魯西亞白俄羅斯(Белару́сь)在白俄羅斯語的字面意思即是「白色的羅斯」,「羅斯」一詞源自古諾斯語的「Ruotsi」,意為划槳手,原指北歐瓦良格人,他們是維京人的一支。在七、八世紀左右,瓦良格人以武力征服了東斯拉夫人(即今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的統稱),最終在東斯拉夫人的土地上建立了留里克王朝,將國家定名為「羅斯」,因首都在烏克蘭的基輔,史稱「基輔羅斯」:其作為東斯拉夫土地上第一個諸國聯盟的建制,維持了近700多年的權威秩序,於是當地的東斯拉夫人便也逐漸稱自己為「羅斯人」。

公元12世纪中叶,由东面來的蒙古人瓦解了基辅罗斯的秩序,当時白羅斯領土上的公國顽强地抵擋著蒙古人的大军,故而“白羅斯”有着未被鞑靼蒙古侵染之意。至於「羅斯」與「俄羅斯」,按照俄方繼承的觀點為同一詞語的不同音譯,而「俄羅斯」這一譯法則是由蒙古人叫出的,大約出現在元代。蒙古人在征服宋、金前就已经率先征服了基辅羅斯,蒙古語沒有把「L」或「R」放在詞首發音的習慣,但是「羅斯」(Rus)在斯拉夫語言中是以「R」為首的,因此在其前面冠以元音,於是「羅斯」變成了「俄羅斯」,故此後來元代有了「俄羅斯」、「鄂羅斯」及「斡羅斯」等譯法。明朝到清初,多音譯為「羅剎」,明代《坤輿萬國全圖》譯作「魯西亞」,到了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在《欽定元史語解》中正式譯為「俄羅斯」,從此成為固定譯法。[20]

白俄羅斯(Белару́сь)的中文翻译,從前還有“别洛露西亚”等,但现代中文译名普遍采用“白俄罗斯”,而且斯拉夫语言中的“白色”一词发音,更恰巧与中文里的“白”发音相近,所以中文译名“白俄罗斯”既是音译,也是意译。在白俄罗斯独立前,其英文名称为译自俄语的Byelorussia (Белору́ссия),白俄罗斯独立后将英文名定为直接译自白俄罗斯语的Belarus[21]。

白俄罗斯名称中的白色的缘由有多种说法:

13世纪到14世纪期间,西欧人称迄今白俄罗斯大部分地方信奉基督教的斯拉夫人为白色罗斯人,在其西部的波羅的人异教徒为黑色罗斯,在其东部迄今乌克兰的人为红色罗斯。

白俄罗斯人(当地的斯拉夫人)喜欢白色服装,故而得名[22][23]。

没有和鞑靼人融合的罗斯人为白色罗斯人。

在1267年前没有被蒙古帝国征服的罗斯人为白色罗斯人。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曾發文表示,白俄罗斯这一名称有“独立的,自由的,不被鞑靼蒙古所桎梏的”之意[24]。

2018年3月16日,白俄羅斯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對外發布聲明稱:「從語言和語義的角度來看,要把我國名稱翻成中文的話,那就應該用『白羅斯』這個詞,即把現在的名稱去掉『俄』字。這樣就不會把我國和俄羅斯混爲一談。」宣佈將他們國家的正式中文譯名定為「白羅斯」[25]。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民國、新加坡官方仍皆使用「白俄羅斯」作為中文譯名,尚未更改。

历史[编辑]

主条目:白俄羅斯历史

直到1434年,立陶宛大公國的位置,整個白俄羅斯是立陶宛一部分

公元9世纪至11世纪,现代白俄羅斯的大部分领土属于維京人在公元862年建立的基輔羅斯,開啟由留里克王朝引領開拓的一個辽阔东斯拉夫諸國聯盟。在基輔羅斯大公雅羅斯拉夫一世于1054年去世后,羅斯王公數目日益增多引起權鬥,到12世紀後諸多城邦地區相繼獨立擴大自主權[26]。在9至10世纪间,今白俄羅斯南北部建立波洛茨克、圖羅夫—平斯克等公国。13至14世纪蒙古西征終結了羅斯時代後,在與蒙古大軍爭戰的過程裡白羅斯的公國選擇與立陶宛大公国合併,立陶宛大公国的创立首先是經濟的缘故,其次是政治以及和白羅斯这塊土地上的族裔的文化上的一致[27],13世纪的蒙古对俄羅斯的征服期间,白俄羅斯遭蒙古人的欽察汗國短暫佔領幾年,從此處攻打西歐及波蘭,直到立陶宛大公國南下佔領了基輔,打敗蒙古軍隊,白俄羅斯才躲過这一劫[28]。

1386年2月2日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通过两国统治者的婚姻之后结为共主邦聯[29]。联合更加深入的意向最终促使两国在1596年经过盧布林聯合成立波兰立陶宛。1696年波兰语取代其他斯拉夫語言成為官方(王室與貴族)語言,致使其他斯拉夫語言陷於弱勢地位[30]。1486年莫斯科人伊凡三世打算以武力来统一诸罗斯公国,特别是白罗斯、乌克兰和莫斯科西部的土地[31]。1795年,俄罗斯帝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掀起对波兰的瓜分,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联邦走向结束[32],这期间白羅斯被俄罗斯帝国吞併。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一世和亚历山大三世当政期间,推行去波兰化和俄罗斯化,令白罗斯的文化遭到压制和摧残,直到19世纪,现代白罗斯视之為民族意识觉醒和更加自信的时代。

一戰將要結束的1918年3月25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尚在談判中時,隨著德軍的拳擊行動佔領白俄、烏克蘭、波羅的海國家,白俄羅斯就首先宣佈了獨立,由德國扶植下成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33]但隨後波蘇戰爭的爆發,導致這個短命的共和政體的東西兩部分領土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波蘭第二共和國各自佔領。大多數白俄移民在1917到1920年間離開俄國,人數估計在90萬到200萬之間。1919年1月1日,苏维埃俄国在佔領的白俄羅斯領土上宣佈建立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1919年2月17日又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併為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其后在战争中大片土地被波兰占领,蘇俄為了與波蘭談判,于7月17日正式解散了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34]在苏维埃俄国于1920年7月重新佔領明斯克之後,于7月31日重建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1年,波蘇戰爭結束,戰爭雙方對白俄羅斯的瓜分被保持下來,今日白俄羅斯領土的西部歸屬波蘭[35][36][37]。1922年12月30日,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簽署了蘇联成立條約,成为蘇联建立時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之一。[38]

二战時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全面入侵苏联,蘇德戰爭开始,中路德軍攻佔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德國將白俄罗斯小部份與波羅的海三小國合併为奧斯蘭總督轄區,1944年苏联軍隊反攻德國才重新解放。其間白俄羅斯成為了所有蘇联加盟共和國中國民經濟遭遇打擊最沉重的一個,在那段時間裡,納粹德国摧毁了白俄羅斯290座城市中的209座,另外還摧毁了85%的工業及超過100萬幢的建築物。[39]經過戰後的迅速發展,白俄羅斯的工業得到恢復,並成為了蘇联西部的主要製造業中心,創造工作機會,吸引俄羅斯族人前來就業。[40]

1986年,與白俄羅斯相鄰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發生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因風向與地形的關係,造成東南部的戈梅利州與莫吉廖夫州兩個州受到嚴重的污染。

1991年8月25日,在白俄罗斯共产党的支持下,国名从“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变更为“白俄罗斯共和国”[41]。蘇聯解體后,1991年8月25日白俄罗斯宣布独立。独立3年后的1994年6月24日和7月10日的两场总统选举中[42],曾经在国内并不知名的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在第一轮选举中的得票率为45%,第二轮以80%[43]的得票率击败14%得票率的竞争对手维亚切斯拉夫·弗兰采维奇·克比奇当选总统。在之后的2001年、2006年和2015年选举中皆连续获选担任总统。人权观察[44]、国际特赦组织[45]对此批评卢卡申科政府有威权主义作风,而卢卡申科的威权统治最终使得该国于2020年爆发了其统治近26年规模最大的反政府示威。

政治[编辑]

總統盧卡申科(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左)握手,2012年12月

主条目:白俄罗斯政治

白俄羅斯是實行半總統制的共和國,政府由白俄羅斯總統、白俄羅斯總理所組成,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權由總統和總理共享,前者有更大權力。根據1994年憲法所規定,每五年舉行一次總統的選舉,1996年總統任期五年被改為七年任期一次。國會的下議院由110位成員所組成,上議院則由64位成員所組成。[46]全國人民大會為白俄羅斯政權最高代表機構,自1996年首次召開會議,會議代表任期5年。2024年亞歷山大·盧卡申科出任大會主席後,會議由以往每5年召開一次改為至少每年一次[47]。

白俄羅斯BTR-ZD(英语:BTR-D)自行防空砲

白俄羅斯T-72

軍事[编辑]

主条目:白俄羅斯武裝部隊

地理[编辑]

主条目:白俄罗斯地理

白俄罗斯位于欧洲的中部,是一个内陆国家,与其接壤的国家有在东部的俄罗斯,北部的拉脱维亚,波兰,西北的立陶宛以及南部的乌克兰。白俄罗斯面积20.76万平方公里,南北相距560公里,东西相距650公里[48]。白俄罗斯地处东欧平原,地勢低平、多为河流溼地[49],森林覆盖面积达到40%[50][51],最高峰为捷尔任斯克山,海拔345米,最低点在涅曼河为90米[49]。

大小河流2万多条,总长9.06万公里。主要河流有第聂伯河、普里皮亚季河、西德维纳河、涅曼河和索日河,其中有6条河超过500公里。涅曼河向西北流入波罗的海,普里皮亚季河朝东与第聂伯河汇合后注入黑海[52]。白俄罗斯拥有总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的1万个湖泊,最大的纳拉奇湖面积为79.6平方公里,享有“万湖之国”美誉。另有130多个水库,水利资源丰富。气候介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49]。冬季气候特征则较为温暖,1月西南部平均气温−4℃(布列斯特),东北部则为-8℃(维捷布斯克)。夏季气候凉爽而潮湿,平均气温18℃[53]。白俄罗斯年降水量为550毫米~700毫米[49]

资源[编辑]

白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30多种矿物分布在4,000多个矿区,最重要的矿藏有钾盐,贮量居欧洲前列,可供开采20-115年。非矿资源有花岗石、白云石、石灰石、泥灰和白垩、防火材料和亚粘土等。泥炭贮量44亿吨(占原苏联总储量的36%)。饮用矿泉水和医疗矿泉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36%,原始森林面积占19%。木材储量为10.93亿立方米,每年出口各种木材约500万吨。另外,白俄罗斯境内有各种动物3.1万种。[19]

行政区划[编辑]

数字1为明斯克市、2为布列斯特州、3为戈梅利州、4为格罗德诺州、5为莫吉廖夫州、6为明斯克州、7为维捷布斯克州

主条目:白俄罗斯行政区划

白俄罗斯全国划分为7个国家一级行政区,包括6个州(вобласць)和一个具有独立行政区地位的市—首都明斯克市。

布列斯特州

戈梅利州

格罗德诺州

莫吉廖夫州

明斯克市

明斯克州

维捷布斯克州

主要城市[编辑]

主条目:白俄罗斯城市列表

主要城市有布列斯特、戈梅利、格罗德诺、明斯克、莫吉廖夫和维捷布斯克等。

明斯克的勝利廣場

明斯克剪輯

米爾城堡

馬克思街

路面電車

拖拉機工廠

白俄羅斯城際鐵路

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

全聖教堂

國家芭蕾舞歌剧院

经济[编辑]

主条目:白俄羅斯經濟

50,000白俄罗斯卢布鈔票正面

白俄羅斯製造的礦業卡車

2019年,白俄罗斯的名义GDP为625.72亿美元[54],人均名义GDP为6,604美元,GDP增速为1.2%,是世界第84大经济体。国有经济在白俄罗斯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15年有39.3%的白俄罗斯人受雇于国有企业[55]。白俄罗斯自苏联时代就有良好的工业基础,2017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40.8%[56]。汽车制造业(英语:Automotive industry in Belarus)、机械制造业、冶金加工业、机床、电子及激光技术比较发达和先进,IT业也很发达;农业和畜牧业亦较发达,马铃薯、甜菜和亚麻等产量在独联体国家中居于前列。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经济联系紧密,2021年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分别占白俄罗斯进出口份额的28.6%和35%[57];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白俄罗斯的经贸往来也快速发展,2019年为其第五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并在明斯克建有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白俄罗斯的货币为白俄罗斯卢布。

交通[编辑]

主条目:白俄羅斯交通

人口[编辑]

白俄罗斯人口为934.96万人(2021年),多年来呈下降趋势。主体民族白俄罗斯族占84.9%,俄罗斯族占7.5%,波兰族占3.1%,乌克兰族占1.7%,其他民族占2.8%。

宗教[编辑]

波洛茨克聖索菲亞大教堂

主条目:白俄羅斯宗教

白俄罗斯居民大多信奉东正教,而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则信奉天主教以及独立教派(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合并教派)。[19]

文化[编辑]

主条目:白俄羅斯文化

白俄羅斯文化與周邊國家有很多的互動及影響,特別是在過去100年,人們生活的俄羅斯化使白俄羅斯許多傳統文化消失。白俄羅斯傳統服飾最初受基輔羅斯時期服飾風格的影響,之後主要受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俄羅斯等其他歐洲國家服裝形式的影響。除了受俄罗斯文化的影響,白俄羅斯的烹飪技術接近立陶宛,但給人的感覺是沒有鄰國豐富,也沒有鄰國那樣引人矚目。

文化發展[编辑]

白俄羅斯政府大力介入文化發展,盧卡申科總統要求電台和電視台广播符合法令,訂有每日白俄羅斯语所占的百分比。電台和電視台都屬於國有,报纸大部分为國家控制,如“白俄罗斯共和国报”等。

白俄羅斯政府文化部資助推廣白俄羅斯藝術文化活動,贊助年度文化節日,例如維捷布斯克的集市斯拉夫巴扎,[58]提供表演者、作家、音樂家和演員場所,展現白俄罗斯藝術工作者的才華。在國家假期時如獨立紀念日和勝利紀念日,明斯克不僅有煙火和閱兵表演,還有藝文活動展示,並授予各类獎項:「杰出民族英雄」、「白俄羅斯優秀音樂藝術」。 [59]

白俄羅斯政府每年贊助的文化節包括:

“精湛的七十二坊”;

“明斯克之春”;

“七十二文藝汇演”;

國際爵士樂節;

全國收穫祭;

“兒童及青少年藝術”;

青年藝術比賽綜藝節目;

“悲慟的尼爾斯維施城堡”;

“米爾城堡”;

白俄罗斯節;

全國诗咏與歌唱。

藝術和文學[编辑]

白俄羅斯文學[60]始於 11 至 13 世紀的宗教經文,例如 12 世紀圖拉夫的西里爾的詩歌。[61]至16 世紀, Francysk Skaryna 將聖經翻譯成白俄羅斯語,於1517年至1525年間在布拉格和維爾紐斯 Vilnius出版,成為白俄羅斯及東歐第一本印刷書籍。 [62]

白俄羅斯併入蘇聯後,蘇聯政府接管文化事務。起初「白俄羅斯化」政策受到重視,但在1930年代大逆轉。白俄羅斯知識分子和民族主義倡導者在斯大林主義下被流放或殺害。 [63]白俄羅斯的文學作家流亡至波蘭,但1939年波蘭被蘇聯佔領。之後納粹德國佔領白俄羅斯後,詩人和作家繼續流亡,直到1960年代才返回祖國。[62]

白俄羅斯音樂來自豐富的民間和宗教音樂,其音樂傳統可追溯至立陶宛大公國時代。19世紀,波蘭作曲家斯坦尼斯拉夫·莫紐什科在明斯克創作了歌劇和室內樂作品,與白俄羅斯詩人Vintsent Dunin-Martsinkyevich合作,創作了歌劇《農婦》 (Sialanka)。19世紀末,白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已普遍有歌劇和芭蕾舞團。 M. Kroshner 的芭蕾舞劇《夜鶯》 (Nightingale) 創作於蘇聯時期,成為第一部白俄羅斯芭蕾舞劇。[64]

二戰後,白俄羅斯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場於 1996 年被授予 Benois de la Dance 獎,成為世界頂級的芭蕾舞團。 [65]近年來,儘管白俄羅斯政府支持傳統本土音樂,限制播放外國音樂,但搖滾音樂變得越來越流行。自2004年以來,白俄羅斯每年都派歌者參加歐洲歌唱大賽。[66]

服飾[编辑]

傳統白俄羅斯服飾起源於基輔羅斯時期。由於氣候涼爽,衣服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持體溫,通常由亞麻或羊毛製成。衣物的裝飾有受鄰近文化影響的華麗圖案:波蘭人、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俄羅斯人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化。在白俄羅斯的每個地區都有特定的圖案樣式。 [67]在白俄羅斯國旗上可見到早期禮服的裝飾圖案,該國旗圖案是在 1995 年爭議性公投之後所採用。 [68]

飲食[编辑]

主条目:白俄羅斯飲食

白俄羅斯美食主要包括蔬菜、肉類和麵包,食物通常採取慢煮或燉煮的方式。通常,白俄羅斯人習慣用一頓清淡的早餐,午晚餐則相對豐盛。白俄羅斯餐桌上常見到小麥麵包和黑麥麵包,但以黑麥麵包更為尋常,因為氣候條件過於惡劣,當地種植小麥不容易。傳統上白俄羅斯東道主在招待客人時或外出訪客時,會提供麵包和鹽以表示熱情與好客。 [69]

文化遺產[编辑]

白俄羅斯有四個世界遺產遺址:

米尔城堡群;

涅斯维日城堡

别洛韦日森林(與波蘭共有);

斯特鲁维测地弧(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和烏克蘭共有)。

教育[编辑]

白俄羅斯文學的促進者弗兰齐斯克·斯科里纳(英语:Francysk Skaryna)

白俄罗斯教育发达,普通学校实行十二年制免费义务教育。高等院校学制4-5年,分免费和缴费两种形式。2005年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总预算支出的2.08%。现有4,128所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儿童约9万人)、4,221所普通中等教育机构(在校生约128万人)、253所中等专业学校、55所高等院校(其中国立高等院校43所、非国立高等院校12所)。据统计,目前普通中等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共15万人,其中教师约14万人;在高等院校工作的有2万余人。

著名大学有: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成立于1921年,学生14,000人,教师1,610人;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成立于1920年,学生21,000人,教师1,560人;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成立于1914年,学生14,586人,教师1,038人;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成立于1933年,学生15,000人,教师700人;白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成立于1940年,学生9,106人,教师630人;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成立于1948年,学生4,500人,教师537人。[19]

外交[编辑]

主条目:白俄罗斯建交列表

白俄罗斯奉行以俄罗斯为重点、多元化的外交政策,全面发展同独联体和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独联体地区一体化进程。以俄白联盟国为依托,积极参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重视和发展同独联体各国、亚非拉国家等的友好合作关系,努力扩大国际影响。

截至2024年6月,白俄罗斯已与185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白俄羅斯也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也是第一個純歐洲成員國。由于白俄罗斯在人权、外交、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等多方面与欧盟价值观抵触,因此白俄罗斯与欧盟关系恶劣。

媒体[编辑]

到2020年底,白俄罗斯全国共有1215家报刊,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报纸是总统办公厅机关报《今日白俄罗斯报》,以俄语出版,日发行量约40.29万份,创刊于1927年。此外发行量在1万份以上10万份以下的报纸有:《共和国报》、《人民报》、《为了祖国的荣誉》、《青年旗帜报(俄语:Знамя юности)》、《白俄罗斯田野》、《白俄罗斯实业报》、《人民意志报》。

电视和广播机构主要为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公司,该公司直属总统管辖,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由总统任免。公司下辖新闻部、电视台、电台、无线电技术中心和商业广告部,在各州设有分部,其广播电视服务覆盖全国。共有约3000名专业人员。白俄罗斯国家广播电视公司下属的白俄罗斯广播电台创建于1925年11月,现有三套节目。第一套节目每天播出19小时。第二套节目每天播出16小时。“首都”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2小时。三套节目都混用俄、白两种语言广播,乌克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与白相邻地区及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以西地区可收听到。白俄罗斯国际广播电台通过互联网每天用白俄罗斯语、俄语、汉语、德语、英语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华人民共和国及20多个欧洲和非洲国家广播4小时。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创建于1956年,混用白语和俄语播出,日播出时间约20小时。[19]

死刑[编辑]

白俄羅斯是目前歐洲地區唯一存在死刑法律的國家,这也是白俄罗斯被排除在欧洲委员会以外的原因之一。白俄罗斯最后一次行刑是在2019年处决2人。

體育[编辑]

足球隊[编辑]

鲍里索夫BATE足球俱乐部曾多次参加欧洲冠军联赛。

MTZ莱普足球俱乐部

注释[编辑]

^ 清代中後期前典籍文獻內使用該指稱。

^ 《新建設》, 新建設雜誌社,1954年第9期:p.65;《蘇聯憲法敎程》,五十年代出版社, 1949:p.97、111、129;《大连实话报史料集》,大连出版社, 2003:p.30、43、50

^ 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華民國政府與联合国会员国列表皆仍使用白俄罗斯[13][14][15]。

参考文献[编辑]

^ Generations and Gender Survey, 2020 Belarus Wave 1. ggpsurvey.ined.fr. [25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October 2022).

^ 白俄罗斯共和国宪法

^ Belarus. The World Factbook. [16 Octo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John R. Short. Geopolitics: Making Sense of a Changing World. Rowman & Littlefield. 25 August 2021: 163 ff. ISBN 978-1-5381-3540-2. OCLC 1249714156.

^ FAO's Information System on Water and Agriculture. FAO. [2013-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6).

^ 6.0 6.1 6.2 6.3 Belarus.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英语).

^ Distribution of family income – Gini index. GINI index. Worldbank. [2014-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18).

^ Eternal Daylight Saving Time (DST) in Belarus. timeanddate.com. 2011-09-19 [2011-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 ICANN адобрыла заяўку Беларусі на дэлегаванне дамена першага ўзроўню з падтрымкай алфавітаў нацыянальных моў .БЕЛ. [2014-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11.0 11.1 王, 志艳 (编). 地理百科知识博览. 天津人民. 2013. ISBN 978-7-201-07967-7.

^ 于, 光远 (编). 中国小百科全书.Ⅳ:人类社会. 北京: 团结. 1994: 736. ISBN 7-80061-849-8.

^ 白俄罗斯国家概况. [2019-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 白俄羅斯共和國. [202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 白俄罗斯. 联合国. [2022-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8).

^ “白罗斯”而不是“白俄罗斯’. 白罗斯共和国驻华大使馆. 2018-03-17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中文(简体)).

^ 白罗斯共和国概况. 白罗斯共和国官方网站. [2019-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 UN Statistics Division. Standard Country and Area Codes Classifications (M49). United Nations Organization. 2010年4月1日 [2010年4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4月17日).

^ 19.0 19.1 19.2 19.3 19.4 中国外交部. [2004-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3-02).

^ 同一个“罗斯”不一样的国度,白俄罗斯将中文译名改为“白罗斯”. 文汇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 Zaprudnik 1993,第4-5頁

^ Zaprudnik 1993,第2頁

^ James Minahan. Miniature Empires: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Greenwood. 1998年: 35页 [2015-10-24]. ISBN 0-313-306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白罗斯”而不是‘白俄罗斯’. 白罗斯共和国驻华大使馆. 2018-03-16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7).

^ 去俄羅斯化? 白俄羅斯正名「白羅斯」. 自由時報. 2018-03-17 [2020-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 Plokhy, Serhii. 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年: 第94–95页. ISBN 0-521-86403-8.

^ Ermalovich, Mikola. Pa sliadakh adnago mifa (Tracing one Myth). Minsk: Navuka i tekhnika. 1991年 [2015-10-24]. ISBN 978-5-343-0087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Charles Henry Robinson. The Conversion of Europe. Longmans, Green. 1917年: 第491–492页.

^ Rowell, S. C. Baltic Europe. Jones, Michael (编).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年: 第710页. ISBN 0-521-36290-3.

^ "Belarusi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CLA Language Materials Project

^ Nowak, Andrzej. The Russo-Polish Historical Confrontation. Sarmatian Review XVII. Rice University. 1997-01-01 [200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8).

^ Scheuch, E. K.; David Sciulli. Societies, Corporations and the Nation State. BRILL. 2000年: 187页. ISBN 90-04-11664-8.

^ Ioffe, Grigory. Understanding Belarus and How Western Foreign Policy Misses the Ma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8-02-25: 57 [2014-07-03]. ISBN 0-7425-555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Borzęcki, Jerzy. The Soviet-Polish peace of 1921 and the creation of interwar Europ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6 [2014-07-14]. ISBN 978-0-300-1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8).

^ Sorge, Arndt.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understanding the dialectics of business 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09-11-10]. ISBN 978-1-84331-38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 Minahan, James. Miniature empires: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Greenwood Press. 1998 [2009-11-10]. ISBN 978-0-313-306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 Baron, Nick. Homelands: war, population and statehood in Eastern Europe and Russia, 1918–1924. Wimbledon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2009-11-10]. ISBN 978-1-84331-38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0).

^ Marples, David. Belarus: A Denationalized Nation. Routledge. 1999: 5 [2014-07-03]. ISBN 90-5702-34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1).

^ Axell, Albert. Russia's Heroes, 1941–45.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2002: 247. ISBN 0-7867-1011-X.

^ 白俄罗斯历史文化. iExplore.com. [2006-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9).

^ Belarus – Prelude to Independence.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studies.us.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 World Factbook: Belaru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1994-10-20 [2007-12-21]. (原始内容 (TXT)存档于2013-07-26).

^ Fedor, Helen. Belarus – Prelude to Independence. Belarus: A Country Study. Library of Congress. 1995 [200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 Essential Background – Belarus. Human Rights Watch. 2005 [2006-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 Human rights by country – Belarus.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2007.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7 [200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2).

^ Burkhardt F. (2016). "Belarus". In Fruhstorfer A.; Hein M. (eds.).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Vergleichende Politikwissenschaft. Springer VS. pp. 463–493. doi:10.1007/978-3-658-13762-5_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BN 978-3-658-13761-8.

^ 鲁金博. 卢卡申科当选白俄罗斯全国人民大会主席. 新华社. 2024-04-24 (中文(中国大陆)).

^ Coordinates of the extreme points of the state frontier. Main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Land of Ancestors. the Scientific and Production State Republican Unitary Enterprise "National Cadastre Agency" of the State Property Committee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2011 [2013-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 49.0 49.1 49.2 49.3 Belarus – Geography.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7 [200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4).

^ Belarus: Window of Opportunity (see Table 15, page 66) (PDF). United Nations. [2008-09-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0-01).

^ Zaprudnik 1993,第19頁

^ Bell, Imogen. Eastern Europe,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2003. Taylor & Francis. 2002: 132. ISBN 1-85743-137-5.

^ Fedor, Helen. Belarus – Climate. Belarus: A Country Study. Library of Congress. 1995 [200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6).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9. IMF.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2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Belarus in Figures, 2016. [202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CIAWFBO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Belarus (PDF). WTO. [2023-02-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28).

^ "The Slavianski Bazaar in Vitebsk amazes with its artistic atmosphere, popular artistes, hundreds of events and thousands of reasons to enjoy". sb.by.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16.

^ "Belarusian National Culture". 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0 February 2006. Retrieved 26 March 2006.

^ "Belarusian Literature". yivoencyclopedia.org.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16.

^ "Old Belarusian Poetry". Virtual Guide to Belarus. 199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1 October 2007. Retrieved 9 October 2007.

^ 62.0 62.1 "Belarus: history", Britannica.com; accessed 4 March 2016.

^ Tereshkovich, Pavel; Robert J. Valliere (2001). "The Belarusian Road to Moder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Belarus: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 31 (3): 78–89. doi:10.1080/15579336.2001.11770234. JSTOR 20628625. S2CID 152025564.

^ Zou, Crystal (11 December 2003). "Ballets for Christmas". Shanghai Sta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5 February 2005. Retrieved 20 December 2007.

^ "Classical Music of Belarus". Belarusguide.com. Retrieved 29 April 2013.

^ National State Teleradiocompany"Belarus entry to the 2004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February 2008. Retrieved 25 November 2006.

^ "Belarusian traditional clothing". Belarusguide.com. Retrieved 29 April 2013.

^ "Belarus – Ornament, Flags of the World". Fotw.fivestarflags.com. Retrieved 29 April 2013.

^ Canadian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 Cultures Profile Project – Eating the Belarusian Way Archived 20 March 20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1998); retrieved 21 March 2007.

Zaprudnik, Jan, Belarus: At A Crossroads In History, Westview Press, 1993

外部链接[编辑]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白俄罗斯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白俄罗斯(分類)

白俄罗斯总统府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俄罗斯政府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俄罗斯国家银行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俄罗斯外交部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俄罗斯国防部网站

白俄罗斯华人论坛

相關條目[编辑]

白俄罗斯主题

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

白俄羅斯-俄羅斯關係

俄白聯盟國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拉達

拉脫維亞 立陶宛

俄羅斯

波蘭

俄羅斯

西

白俄羅斯

乌克兰

查论编白俄罗斯主題历史

基辅罗斯

波洛茨克公国

图罗夫-平斯克公国

立陶宛大公国

波蘭-立陶宛聯邦

俄罗斯帝国

俄羅斯化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西白俄羅斯

蘇聯吞併西白俄羅斯(英语:Soviet annexation of Western Belorussia)

黑魯塞尼亞

维什诺里亚国

白俄罗斯共和国

地理

城市

保護區(英语:Protected areas of Belarus)

生物圈保護區(英语:World Network of Biosphere Reserve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Belarus)

國家公園(英语:List of national parks of Belarus)

河流(英语:List of rivers of Belarus)

地質(英语:Geology of Belarus)

地理極點(英语:List of extreme points of Belarus)

政治

行政區(英语:Regions of Belarus)

審查制度(英语:Censorship in Belarus)

憲法

選舉(英语:Elections in Belarus)

中央選舉委員會(英语:Central Election Commission of Belarus)

外交

政府

人权

執法(英语:Law enforcement in Belarus)

國家安全委員會

內政部

內衛部隊(英语:Internal Troops of Belarus)

警察(英语:Militsiya (Belarus))

總統警護處(英语:Presidential Security Service (Belarus))

軍事

國民議會

政黨

总统

总理

俄白联盟国

经济

農業(英语:Agriculture in Belarus)

金融業(英语:Banking in Belarus)

国家银行

貨幣

電信(英语:Telecommunications in Belarus)

能源(英语:Energy in Belarus)

工業(英语:Industry of Belarus)

國際制裁(英语:List of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sanctioned in relation to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in Belarus)

證券業(英语:Belarusian Currency and Stock Exchange)

交通

社会

人口

白俄罗斯人

教育(英语:Education in Belarus)

醫療(英语:Healthcare in Belarus)

白俄罗斯语

宗教

文化

勳章和獎章(英语:Orders, decorations, and medals of Belarus)

人名(英语:Belarusian name)

飲食

民俗舞蹈(英语:Belarusian traditional dance)

語言(英语:Languages of Belarus)

文學(英语:Belarusian literature)

音樂(英语:Music of Belarus)

電影(英语:Cinema of Belarus)

媒體(英语:Mass media in Belarus)

國家象徵(英语:National symbols of Belarus)

公眾假期(英语:Public holidays in Belarus)

世界遺產

分类

主题

查论编欧洲西欧不列顛群島

英国

英格兰

蘇格蘭

威尔士

北爱尔兰

爱尔兰

西歐平原

法国

摩纳哥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南欧亞平寧半島

意大利

梵蒂冈(属聖座)

馬爾他騎士團

圣马力诺

伊比利亚半岛

葡萄牙

西班牙

安道尔

地中海諸國

希腊

賽普勒斯

馬爾他

中欧德語圈

德国

奥地利

瑞士

列支敦斯登

馬扎兒語圈

匈牙利

西斯拉夫國家

波兰

捷克

斯洛伐克

北歐斯堪的纳维亚

丹麦

挪威

瑞典

芬兰

冰岛

波羅的海

立陶宛

拉脫維亞

爱沙尼亚

东欧東斯拉夫國家

俄罗斯(欧洲部分)

白俄罗斯

乌克兰

巴尔干半岛

斯洛維尼亞

克羅埃西亞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塞尔维亚

黑山

北馬其頓

科索沃

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

羅馬尼亞

摩尔多瓦

跨欧亚地区(部分領土位於歐洲)

俄罗斯(欧洲部分)

土耳其(色雷斯)

格鲁吉亚(高加索地區)

阿塞拜疆(高加索地區)

哈萨克斯坦(乌拉尔河以西的西哈薩克斯坦州和阿特勞州)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英國

直布罗陀

根西

马恩岛

澤西

挪威

揚馬延島

斯瓦尔巴群島

丹麥

法罗群岛

格陵兰

参见:世界政區索引

非洲

美洲

南极洲

亚洲

大洋洲

各国首都列表

查论编欧洲各国家和地區联合国會員國

阿尔巴尼亚

安道尔

亞美尼亞

奥地利

亞塞拜然

白俄罗斯

比利时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格鲁吉亚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冰岛

爱尔兰

義大利

哈萨克斯坦

拉脱维亚

列支敦士登

立陶宛

卢森堡

馬爾他

摩尔多瓦

摩纳哥

蒙特內哥羅

荷兰

北马其顿

挪威

波兰

葡萄牙

罗马尼亚

俄罗斯

圣马力诺

塞尔维亚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乌克兰

英国

公认主权实体

馬爾他騎士團

梵蒂冈(聖座)

歐洲聯盟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兹

科索沃

北塞浦路斯

南奥塞梯

德涅斯特河沿岸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区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奥兰

法罗群岛

直布羅陀

扬马延

根西

澤西

马恩岛

斯瓦尔巴

查论编欧洲首都西欧

布鲁塞尔(比利时)

巴黎(法國)

都柏林(爱尔兰)

盧森堡市(卢森堡)

摩纳哥(摩纳哥)

阿姆斯特丹、海牙(荷兰)

伦敦(英国)

安道尔城(安道尔)

北歐

哥本哈根(丹麦)

托尔斯港(法罗群岛)

赫尔辛基(芬兰)

雷克雅未克(冰岛)

奥斯陆(挪威)

斯德哥尔摩(瑞典)

中欧

維也納(奥地利)

布拉格(捷克)

柏林(德国)

布达佩斯(匈牙利)

瓦杜茲(列支敦斯登)

华沙(波兰)

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

伯恩(瑞士)

东欧

明斯克(白俄罗斯)

塔林(爱沙尼亚)

里加(拉脫維亞)

维尔纽斯(立陶宛)

基希讷乌(摩尔多瓦)

蒂拉斯波尔(德涅斯特河沿岸)

基輔(乌克兰)

莫斯科(俄罗斯)

南欧

地拉那(阿爾巴尼亞)

塞拉耶佛(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索菲亞(保加利亚)

札格雷布(克羅埃西亞)

雅典(希腊)

罗马(義大利)

普里什蒂纳(科索沃)

斯科普里(北馬其頓)

瓦莱塔(马耳他)

波德戈里察(黑山)

里斯本(葡萄牙)

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

圣马力诺(聖馬力諾)

貝爾格勒(塞尔维亚)

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

马德里(西班牙)

直布罗陀(直布罗陀)

梵蒂冈(梵蒂冈)

尼科西亚(賽普勒斯)

北尼科西亚(北賽普勒斯)

埃皮斯科皮兵营(英屬基地區)

歐洲首都列表 · 各国首都列表

國際組織成員之一查论编不结盟运动成員國

阿富汗

阿尔及利亚

安哥拉

安提瓜和巴布达

阿塞拜疆

巴哈马

巴林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白俄罗斯

伯利兹

贝宁

不丹

玻利維亞

博茨瓦纳

汶莱

布基纳法索

蒲隆地

柬埔寨

喀麦隆

佛得角

中非共和國

乍得

智利

哥伦比亚

葛摩

刚果共和国

科特迪瓦

古巴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吉布地

多明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尔

埃及

赤道几内亚

厄立特里亚

埃塞俄比亚

斐济

加彭

冈比亚

加纳

格林纳达

危地马拉

几内亚

幾內亞比索

圭亚那

海地

洪都拉斯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牙买加

约旦

肯尼亚

科威特

老挝

黎巴嫩

莱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亚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毛里求斯

蒙古国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缅甸

纳米比亚

尼泊尔

尼加拉瓜

尼日尔

奈及利亞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國

巴拿马

巴布亚新几内亚

秘鲁

菲律宾

卡塔尔

卢安达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塞舌尔

塞拉利昂

新加坡

索马里

南非

斯里蘭卡

苏丹

蘇利南

史瓦帝尼

叙利亚

坦桑尼亚

泰国

东帝汶

多哥

千里達及托巴哥

突尼西亞

土库曼斯坦

乌干达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乌兹别克斯坦

瓦努阿图

委內瑞拉

越南

也门

赞比亚

辛巴威

觀察員國家

阿根廷

亞美尼亞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巴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哥斯达黎加

克罗地亚

萨尔瓦多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墨西哥

蒙特內哥羅

巴拉圭

塞尔维亚

塔吉克斯坦

乌克兰

乌拉圭

組織

非洲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

伊斯兰合作组织

联合国

查论编 独立国家联合体欧亚关税联盟(英语:Eurasian Customs Union) · 欧亚经济联盟 · 俄白联盟国成员国

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

白俄羅斯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摩尔多瓦

俄羅斯

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聯繫國

土库曼斯坦

已退出

格鲁吉亚

乌克兰

體育

奥林匹克运动会独联体代表团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獨立國協代表團

獨立國協班迪球代表隊

獨聯體國家足球隊

獨立國協男子冰球球代表隊

獨立國協橄欖球隊

足球独联体杯

軍事

集体安全条约组织

集体快速反应部队

独联体联合防空体系

經濟

经济法院

独联体自贸区

歐亞經濟共同體

欧亚专利公约

欧亚专利组织

欧洲技术援助

協會州際航空委員會 分類

查论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

白俄羅斯

中国

印度

伊朗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巴基斯坦

俄羅斯

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观察员国

蒙古国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前政府)

对话伙伴

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

柬埔寨

埃及

科威特

斯里蘭卡

馬爾地夫

緬甸

尼泊尔

卡塔尔

沙烏地阿拉伯

土耳其

阿联酋

巴林

参会客人

东南亚国家联盟

獨立國家聯合體

联合国

土库曼斯坦

常用术语

上海五国会晤机制(前身)

上海精神

三股势力

军事演习和平使命系列年度軍演元首理事会会议

2001 上海

2002 圣彼得堡

2003 莫斯科

2004 塔什干(乌孜别克语:Toshkentdagi ShHT sammiti (2004))

2005 阿斯塔纳

2006 上海

2007 比什凯克

2008 杜尚别

2009 叶卡捷琳堡

2010 塔什干(乌孜别克语:Toshkentdagi ShHT sammiti (2010))

2011 阿斯塔纳

2012 北京(英语:2012 SCO summit)

2013 比什凯克

2014 杜尚别(英语:2014 SCO summit)

2015 乌法

2016 塔什干(乌孜别克语:Toshkentdagi ShHT sammiti (2016))

2017 阿斯塔纳(英语:2017 SCO summit)

2018 青岛

2019 比什凯克

2020(视频会议)

2021 杜尚别

2022 撒马尔罕

2023 新德里(俄语:Саммит ШОС (2023))

2024 阿斯塔纳(英语:2024 SCO summit)

2025 天津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西班牙

法国

2

BnF data

2

德国

以色列

美国

瑞典

日本

捷克

地理

MusicBrainz area

学术

CiNii

艺术家

KulturNav

人物

英国议会

其他

现代乌克兰百科全书

瑞士历史词典

乌克兰互联网百科全书

NARA

IdRef

2

🎀 相关推荐

2022年世界杯足球比赛赛程表格(2022世界杯赛程结果表)
如何参加学术会议论坛
🎯 365bet中文比分

如何参加学术会议论坛

📅 06-27 👀 9921
14个对比:企业邮箱价格对比
🎯 365bet中文比分

14个对比:企业邮箱价格对比

📅 07-17 👀 9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