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
编辑
更多信息:過度捕魚
北方藍鰭金槍魚目前正遭受嚴重地過度捕撈。科學家顯示每年捕撈最大為7,500噸限制才可維持北方藍鰭金槍魚的魚群數量,但是目前仍每年持續有60,000噸的北方藍鰭金槍魚被捕撈。
在野生漁業(英语:wild fisheries)中,當魚群(英语:Fish stock)平均增長量被漁業的最大持續生產量(英语: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持續性地超越時,將會發生過度捕魚現象[22],並且該現象會持續下去。 當漁業開始擴張到先前未開發的野生漁場後,漁場的生物量將會下降,因為這意味著漁場內有魚種因捕魚而消失。對可持續發展而言,為維持漁場的生物量,漁業的收穫量必須與魚群的生殖量維持平衡。如果漁業的收穫量上升,漁場的生物量在往後可能會下降。在漁業的收穫量到達最大生產量頂點後,再進一步的增加會導致收穫量驟減,而該頂點又被稱為最大持續生產量,此現象通常在漁場的生物量因捕魚而下降30%後發生。[23]
如果能在漁場的生物量因捕魚而下降15%的水準時調整收穫量,並持續性地維持該水平,則可維持漁場的可持續性收穫;但是目前漁場過度開發卻很常見,魚群因過度捕撈而無法持續性地維持數量。
這種因過度捕撈使漁場的生物量減少至95%以上的現象又稱為「崩潰」。歷史上,北方藍鰭金槍魚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期間遭到濫捕,導致魚群數量至1992年時突然崩潰。儘管後續有政府明令禁止捕獲北方藍鰭金槍魚,然而其魚群數量至今仍未能恢復至先前的水準。在許多地區性生物鏈也因為缺乏鱈魚作為頂級掠食者,導致营养级联(英语:trophic cascade)受到影響。[1]
目前世界上約25%的漁場因漁業造成其生物量水平低於最大持續生產量,出現過度捕撈現象。[24]如果減少過度捕撈的壓力,這些漁場的生物量往往能漸漸恢復到最佳狀態,而收穫量也可恢復到最大持續生產量。 [25]
公地悲劇論點可避免漁業過度捕撈,只要能準確執行漁業管理。其中之一是執行个体渔捞配额(英语:Individual fishing quota),限制每艘漁船可捕撈的漁獲量。2008年,調查顯示有執行个体渔捞配额與沒有直行的組別進行比對,顯示个体渔捞配额可預防漁場的生物量驟減,並有效地恢復漁場的生物量。[26][27]
水資源
编辑
更多信息:超額抽水和水資源短缺
過度開採地下水含水層會產生水資源頂峰(英语:Peak water)曲線。[28]
如湖泊和地下含水層等水資源,屬於可再生資源(古地下水在有些狀況下屬於不可再生資源)。若水資源持續地發生開採量超過補給量,便屬於過度開發,例如奧加拉拉蓄水層。含水層的補充來源自小溪、河流和湖泊,在過度開發狀況下可能會發生超額抽水或含水層枯竭等結果。雖然森林是消耗含水層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某些地區森林會提高含水層的補充量。[29][30]在含水層枯竭的狀況下,可能會使土地受到硝酸鹽等污染物污染;或是長年地沉澱以及海水的侵蝕等,造成土地鹽化現象。
由於世界上的湖泊與地下水過度開發,開始有水資源高峰辯論。[31][32]這些辯論通常圍繞在農業與郊區的用水量,但是在核能與煤等發電廠,或是油砂礦開採等也需要用到大量水資源。[33]修正過的哈伯特曲線(英语:Hubbert curve),可適用於任何資源的開採量與枯竭點的預測。 [28]雖然哈伯特曲線原本並不用於分析可再生資源,但在過度開採狀況下會產生如哈伯特頂點效應,而此概念被稱為水資源頂峰(英语:Peak water)。
森林資源
编辑
加拿大一處遭到砍伐的原始森林。
在同一地區內,當伐木的速度超過林地復育的速度時,會造成森林過度開發現象。影響林地復育的速度主要有糧食生產、放牧、經濟成長等土地重新規劃使用情況。在歷史上,包括木材與薪柴等林業產品運用,對人類社會影響至關重要,此影響不下於水資源與可耕地。直到今日,已開發國家仍持續使用木材當建築原料,另外還有造紙業使用的木漿。在發展中國家,有將近三十億人仍依賴木柴來取暖與烹飪。[34]為短期經濟收益農業而砍伐森林,或是為製造木製品而過度開發森林,通常會導致長遠經濟收益受損,以及生物生產力的損失。西非、馬達加斯加、東南亞等地區都因過度開發森林,造成木材收穫量持續下降,進而減少長遠經濟收益。[35]